100人浏览 2025-03-05 03:57:59
《1》
今年的小年比往年要热闹很多很多。
热闹到早晨十一点钟起就有人家开始祭灶,院子里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你方放罢我登场。我方放罢你又响。
其间还有小朋友见缝插针的烟花声,呲呲呲,一派欢腾。
这些喧嚣一直闹腾到夜里八点半,方才渐渐停歇下来。
只剩下零星的几声鞭炮,在夜空里静静炸响。
今天的最高温度大约有26度——预报是23度,还是过于保守——但院子里的桂花开得一片欢腾,幽香快盖过了以芳香幽馥著称的,水仙。
楼管伊姆说,今年大家都提前回来过年了,SO,才小年便如此热闹。
等到了大年三十,还不知道如何的沸反盈天。
大意就是鞭炮会断断续续响上一夜,别想睡个完整觉。
那就守岁呗。
喝一晚上的茶,捧一本开封好久却一直没看完的书,看个目眩神驰,东方既白。
下午开了两把壶,便有朋友来问,哎,煮老白茶怎么煮。
详细讲了步骤。
之后又问,你们煮茶的时候,2-3克的茶饼究竟有多大?
呃,“大小”这个不具备精准衡量属性的词汇,如何能精准衡量投茶量呢?
遂失笑,问这位友友,你煮老白茶的时候不称重么?
友友答,没有,喝个茶还要专门买把秤,没那么麻烦。你只要告诉我2-3克老白茶有多大,我照着投茶就行了。
这可难倒了村姑陈。
2-3克的白毫银针干茶,与2-3克的白露茶干茶,它们的重量一样,但体积差异极大,要具体形容它们的大小,怎么形容呢?
只能估摸着说,2-3克白毫银针,像四个一元硬币那么大;2-3克白露茶,能装30-40毫升的杯子满满一杯....
《2》
其实,就算这位友友按我刚才那绞尽脑汁的形容,去按图索骥、按形投茶,也未必就能投得精准。
比如,“2-3克白毫银针有四个一元硬币那么大”,那这四个一元硬币是叠起来放的,还是平铺测量的?
比如,“2-3克白露散茶能装30-40毫升的杯子满满一杯”,那请问在没有克秤的情况下,如何知道这只杯子的容量是30-40毫升呢?
这只杯子的30-40毫升,指的是最大储水量,还是七分满的茶水高度?
而白露散茶投进去时,2-3克达到满杯,还是比满杯高上些许,或是根本就不够满杯,只达到9成高度?
看,这些具体的细节,仍旧会让这个象形的关于2-3克老白茶的体积大小的问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
根据这种模糊的形容去寻找答案,还真的是无法精准投茶的。
不但如此,可能连模糊投茶,都做不到。
茶与水这样严重失调的比例,煮出来的老白茶,也是不好喝的。
真不理解为什么这位茶友不买一把克秤。
克秤的价格是十分亲民的,百元内就能买到很精准的、称黄金的克秤了。
它能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
5.0,5.1,5.2....多了少了都能很清楚的量出来,于我们泡茶之前的投茶量而言,是极难得的精准称量。
能把茶与水的比例称得准准的。
让泡茶这件事,少了许多客观因素的妨碍,把困难牢牢锁在主观层面。
降低了出错的机率。
更容易获得一杯鲜香醇爽的好茶汤。
《3》
与此相类似的案例,是盖碗的容量。
盖碗的容量是可以用克秤称重称出来的。
取一把克秤,把盖碗放在秤上面,去皮归零,再往盖碗里面加水。
加水的时候克秤上的数值就会一直往上升,一直往上飙。
当注水注到碗沿,停止注水的时候,克秤上静止来下的那个读数,就是这只盖碗的容量。
100毫升、120毫升,甚至160毫升,不等。
这种精准的测量盖碗容量的方式,可以知道这只盖碗倒底可以装进多少水,以及该配合它的容量,投入多少茶叶。
按110:5克的比例,随盖碗容量的大小变动,而调整投茶量,便可以得到一杯茶水比例标准的茶汤。
方便我们在试茶的时候,感受到一款茶最本真,最原汁原味的滋味。
但还是有茶友不喜欢使用克秤。
某次,来了一位新茶友,咨询为什么茶泡出来极淡。
那是冷噙香,老茶友人手N罐的“明星茶”,梅香清寒,汤水清郁,如何“淡”得起来?
于是了解盖碗的容量,以及投茶量。
茶友含糊了半天,说,就是标准盖碗,标准投茶。
问及有没有使用克秤称量盖碗的容量与投茶量时,答,没有。
那是如何得出容量标准与投茶量标准的?答,目测,看上去差不多。
目测当然容易出问题。
毕竟,“老茶友”老到李麻花这种程度,不称量单凭目测,也是测不精准盖碗的容量的。
何况是新入门茶友哉?
建议这位茶友去买克秤,但他不太乐意的样子,大约是觉得麻烦。
其实,嫌麻烦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若嫌麻烦,那就不要觉得茶叶淡,泡出来淡了,就多投些茶,调整一下投茶量,自己摸索一下茶与水的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茶水标准,也是可以的。
最怕是既不按标准来称量,又老觉得茶的品质有问题。
这就十分尴尬了。
三五年能不能喝得懂,亦是未知数。
《4》
喝茶是件风雅事。
但它的风雅,是有条件的。
比如,有外在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天气,用水,用器,水量,投茶量,等等。
比如,有内在条件,泡茶手法,喝茶的观念,对茶的认知,等等。
只有当这些条件大多数都熟悉并具备了,才可以成就这番风雅美事。
缺一个,想来都会缺一角。
用克秤称水、称茶,调整比例,是最简单有效的泡茶方式。
如不喜欢麻烦,自己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例,未为不可。
多了就加,少了就减,多调整几次,便熟悉了。
唯偷懒者,不买克秤又想知道标准投茶量是多少,通过主观臆测就轻易在脑子里称重,只会适得其反。
讲真,泡出好茶只需要二选一的结果,买秤称重,或是自己实践,摸索调整。
没有捷径可走。
俗话说“宁吃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这个道理,茶,同样适用。喝到好茶,是让人心情愉悦的。评判一款好茶的标准离不开“形、香、色、味”四大标准;作为老茶友,基本上家里或多或少都存了好几种茶。千茶千味,有时候我们购买的好茶,经过不恰当的存放之后,就会变成“垃圾茶”。经常饮用,不仅口感上难喝受罪,还会对身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比较低调的。独有的闷黄工艺,不仅使茶叶呈现出外观金黄色泽,也造就了黄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口感!茶汤呈杏色,茶口感甘甜醇厚,叶底鲜活嫩黄明亮。黄茶属于低调中有内涵奢华,2022年黄茶君山银针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几天云朵写了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知识科普,很多
泡茶是个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从选水、煮水、水温、选器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的味道造成影响。如果你泡出的茶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继续往下看看吧。作家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一位普通女员工因茶泡得不好被领导骂,难过得准备辞职。正在这时,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这位女员工被
在茶圈素来流传着一些行话,诸如“新茶怕闷,老茶要醒”、“绿茶闷着喝,鲜爽喝不到”等,相信茶友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说法其实透露的是泡茶时的两种技法——“透”和“闷”,说白了就是指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要不要揭盖?这小小的一个细节,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容小觑。透:指在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通过不加盖(盖碗或紫砂壶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和讲究。你知道泡茶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吗?很多人至今还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些老茶客的泡茶过程,你会发现他们对泡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口感。今天我就来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