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茶百科

你泡的茶为啥不好喝?这两个细节至关重要!

100人浏览   2025-03-11 01:28:29

在茶圈素来流传着一些行话,诸如“新茶怕闷,老茶要醒”、“绿茶闷着喝,鲜爽喝不到”等,相信茶友们都耳熟能详。



这些说法其实透露的是泡茶时的两种技法——“”和“”,说白了就是指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要不要揭盖?这小小的一个细节,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容小觑。


透:指在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通过不加盖(盖碗或紫砂壶的盖子)的方式,让茶叶快速降温、透气,低温作用下茶香释放缓慢,更耐泡


闷:在冲泡过程中,采用加“盖”的技法,让茶叶闷在相对密闭、保温的盖碗或紫砂壶中,会加速内含物质释放,也更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


由此可见,“透”与“闷”是相对的概念,日常冲泡茶叶时,若是没有拿捏好泡茶的“透”与“闷”,很容易就会泡坏了好茶!


比如闷着泡绿茶喝不到鲜爽的滋味,就是在冲泡时没把握好“透”与“闷”技法的典型例子!实际上,这两种技法存在于泡茶的多个阶段。



那么,今天就跟随小懂一起来详细了解下不同茶类冲泡时该“透”还是“闷”?不同冲泡阶段又该如何“透”?如何“闷”呢?


原料老嫩的“透”与“闷”

茶叶原料的老嫩状况,是冲泡时采用“透”、“闷”技法的首要考虑因素。


一般来说芽叶越细嫩的茶越不宜闷,比如讲究鲜嫩的绿茶、黄茶、茉莉花茶等都是宜“透”不宜“闷”



这是因为嫩茶喝的就是一个“鲜”字,在密闭保持高温的泡茶器中,幼嫩的芽叶容易被“闷熟”


闷过头了不仅会让嫩茶的清香、鲜爽味大打折扣,还会让茶汤变得浑浊、水味重。因此,冲泡嫩茶遵循以“透”为主,多透少闷



粗老茶则主打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道理很简单,原料粗老的鲜叶通常采摘时间较晚,生长周期长,芽叶的细胞壁质地厚实硬脆。


制成的茶叶“粗老味”相对较重,一味地闷让汤感滞钝,以高温多闷少透相结合的方式浸泡,既释放粗老气,又能更好地体验粗老茶甘甜醇厚的品质


醒茶阶段的“透”与“闷”

醒茶分“干醒”和“湿醒”,前者多是通过“闷”来醒茶,一般做法是温杯烫盏后投入适量茶叶,再完全盖严盖子,进行“干杯摇香”唤醒茶叶


闻干茶香后进入湿醒阶段最好不要“闷”,而要通过“透”来快速醒茶!闷久了正式冲泡时,内含物质流失过多,茶汤滋味可能不足。


此外,醒茶的技法还要根据茶叶来判断!好比“新茶怕闷,老茶要醒”这句话其实指明的是不同年份的茶叶在醒茶阶段,究竟是“透”还是“闷”?


年份较新的茶怕闷,那自然就是要“透”着醒茶了,甚至有些原料细嫩的新茶都用不着醒茶!比如每年春天新上市的鲜嫩绿茶多为直接泡饮。


存储年份较久的茶叶,通常需要快速醒茶一道,通过高温闷一会去除长期贮藏产生的异杂味,更好地激发陈年茶香气,利于茶滋味


冲泡阶段的“透”与“闷”

到了正式冲泡茶叶时,一般讲究先“透”后“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可以增加茶叶的耐泡程度


一般注水冲泡前几道茶时,建议采用“透”的技法留一点缝隙、倾斜盖子几秒再迅速出汤。这样可以让茶香突出又不大量流失,同时也避免茶叶闷熟、滋味过浓。



到了末尾的几泡,不论是哪种茶类都会随着冲泡次数的不断增加而大量释放内含物质香气变薄、滋味变淡,这时才需要用“闷”的技法继续冲泡


建议注入高温热水后,加盖延长时间适当闷泡,这时茶叶内含物质会进一步释放,大概十余秒后揭盖出汤,入口的滋味更足,能持续多泡几道


出汤后的“透”与“闷”

通常茶叶出汤后也很讲究“透”与“闷”的拿捏,尽管这时热气腾腾的茶汤已经出到公道杯中,盖碗的余热仍旧保持较高的温度。


这时盖严盖子很容易“闷”熟茶叶,可能导致后面几续冲泡的茶汤滋味带有熟闷味,整体的感官品质表现不佳。



正因如此,出汤后采用“透”斜盖“半透”技法的人不在少数,当然也有完全合盖闷茶的。


这一点可以结合不同茶叶的原料及年份,来决定出汤后该如何“透”、又如何“闷”。具体分以下三种情况:


1.嫩茶、新茶要“透”

当冲泡的茶叶是芽叶比较细嫩的绿茶、黄茶、白毫银针或高等级名优红茶等,建议出汤后要揭开盖子让茶叶透气


这类茶叶主打一个鲜爽,盖上盖子后茶叶处于密闭的高温空间内,容易被闷熟,导致下一泡茶汤不再鲜爽、滋味也变得苦涩


2.芽叶成熟的茶叶“半透”

原料成熟度较高的茶叶,如白牡丹、生普、滇红或清香型铁观音、轻焙火凤凰单丛等,出汤后将盖子斜放、留一条缝隙的“半透”技法更合适


这类茶叶清香高扬,芽叶足够成熟,全揭盖温度骤降会让香气流失过速,全合盖的方式又可能闷坏茶叶,半透的方式既凸显茶香,又利于茶滋味


3.粗茶、老茶需加盖“闷”

大部分原料粗老的六堡茶、茯砖茶等黑茶、白茶中的寿眉等,或陈年普洱茶、岩茶等,通常出汤后就可以盖严茶壶或盖碗的盖子


这样加盖“闷”的方式,可以让泡茶器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从而持续唤醒粗老茶及陈年茶叶老茶的内含物质,优化茶汤滋味


茶具选择的“透”与“闷”

俗话说“器为茶之父”,日常泡茶选择主泡器时,也要注意“透”与“闷”!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一泡茶的滋味影响也是很显著的!


盖碗、薄胎紫砂壶等泡茶器具备透气性好、散热快的特点,适宜冲泡鲜嫩程度较高、年份较新的茶叶,能够很好地呈现嫩茶、新茶的清香、鲜爽



反之,如厚壁紫砂壶、瓷器、石器或容水量多的大壶等茶器质地厚实、密闭性好、容水量多,造成散热速度慢、用来冲泡粗老茶、陈年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的来说,泡茶时“透”与“闷”没有绝对的数据标准。专业审评茶叶时为了快速呈现出一款茶叶的品质特征,通常会采用长闷5分钟的方式进行测评。


这样的方式显然打破了日常泡茶的标准,却能够更高效的审评出一款茶叶色、香、味的好与坏



因此,在日常泡茶中要结合个人泡茶经验多尝试,去灵活使用“透”与“闷”的技法,才能泡一手好茶。


关于泡茶的“透”与“闷”,大家有什么独到的经验之谈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