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5-03-08 05:18:55
《1》
世间流传着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有时准备出发,却猛然发现车钥匙遗忘在屋内,匆匆一顿折返后,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红灯都只差了几秒钟。
又或是辛苦工作数小时后,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份文件内容,在关键时刻遇上停电,导致劳动成果功亏一篑。
再比如刚开始学泡茶,忍着烫将大部分茶汤倒出后,仍然有部分滞留底部,导致茶汤闷出苦涩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就是引发蝴蝶效应的源头,直接影响到一整天的心情和状态。
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就能发现有些问题其实从一开始就能被妥善解决。
养成出门前检查物品的习惯、工作时随手保存文件、掌握正确的盖碗抓握手法,就能避免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矛盾,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是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方法不同而导致。
在茶圈里,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茶叶只要不发霉,就能长期存。”
但另一方面,又能发现茶叶包装背后清晰标明的保质期。
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纠结谁对谁错之前,不妨先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茶叶的保质期,到底代表着什么?
《2》
茶叶的保质期,更偏向赏味期限。
遵循国家标准生产的茶叶,就像是专属的身份标识,包装上一定会标明生产时间与保质期。
18个月、3-5年、15年……茶叶的保质期因种类而异,各不相同。
喝茶时间久了,家中收集的茶叶越来越多,放在某处忘记喝是常有的事。
某天心血来潮般,终于想起寻找那些被遗忘的茶叶时,却发现有些茶叶已临近最后期限,有的则早已过期。
面对这些熟悉的茶叶,是扔还是继续喝?也就顺势成了一个让人纠结的难题。
在适宜环境下规范储存的临期茶,能尽快喝完便不成问题,但过期茶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如果是早些年间踩坑买回来的茶叶,由于品质一般,丢弃时往往不会有太多留恋。
可如果是龙井茶、金骏眉、大红袍这类价值较高、不慎遗忘的茶,即使已经过期,说扔就扔还是会有些心疼。
其实,包装上标注的保质期限,大多数是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建议饮用时间。
超过这一期限后,茶商也不敢对品质做出担保;谨慎一些的,还会特意将适饮期限标注得更为提前。
因此,过期茶不一定要扔,茶叶依旧保持干燥状态、温杯摇香后干茶没有杂味异味,就可以冲泡试喝。
当然,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茶汤风味有所下降难以避免,如果还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喝下去也无大碍。
但要是茶香茶味极淡、甚至咽下后喉咙干涩发痒,极有可能是茶叶已经变质,失去了最基本的品尝作用。
至于特殊一些的白茶和普洱茶,长期储存的同时,也伴随着香气、滋味与口感的提升。
当然,在喝这类高年份茶时,品尝前最好先细致检查一番,确保万无一失后再享受也不迟。
《3》
所有茶类都值得存老茶、喝老茶吗?
以白茶为例,大多数人都有着存新茶、喝老茶的习惯。
遇到符合喜好的类型,老茶客通常会选择批量购入,以实现团队陈化的效果。
除了能减少喝茶的成本,自己亲手存出的老茶也相对更放心,有效规避遇到做旧茶的风险。
或许是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近些年来,老红茶、老岩茶等概念在圈内也悄然流传开来。
家中时刻备有好茶、随时都能享受,固然是件幸福的事,但盲目存茶的做法完全不值得提倡。
对大部分茶叶而言,在新茶上市后的某段时间内,香气和滋味会经历抛物线般的变化过程。
武夷岩茶制作周期相对漫长,需要进行反复焙火的工序,直至茶叶完全褪火后,方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品茶。
因此,轻火、中火茶最好在半年内饮用完毕,足火茶可以适当放宽限制,一年内饮用完风味最佳。
再来看红茶,茶叶制作完成后被放置在大箱子里,相互吸纳吐息一段时间后,才正式推向市场售卖。
此时红茶的香气和滋味物质都处于活跃状态,拿到手后直接冲泡饮用,最能品味出好茶的卓越风味。
当然,也有一些茶友会特意留存到隔年,让茶汤口感转化得更醇厚一些。
在适饮期限内,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进行存茶无可厚非,但要是超过五年、十年,就没有意义了。
一旦错过了风味变化的峰值,茶叶品质就开始走下划线。
冲泡后几乎感受不到香气的存在,茶汤也失去了应有的稠滑感与厚度,甚至还出现酸涩感,实在谈不上好喝。
《4》
保存方式不对,存茶等于毁茶。
不发酵的绿茶,不仅保质期短,对储存条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为了保持绿茶的鲜爽度,需要低温储存,以抑制多酚酶物质的活性。
其余茶类更适合在常温环境下储存,在适宜期限内尽快饮用完毕,取茶后及时密封即可。
在普洱茶圈里,储存还有干仓与湿仓的区别。
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前者环境干燥阴凉,后者更偏向高温高湿。
不知从何时起,这一概念也被引入白茶界,不少人坚信,湿仓存储的白茶转化速度更快。
然而,这一做法与揠苗助长无异,完全违背了白茶的转化规律。
白茶的微发酵特性,决定其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干燥的环境中进行自然转化,使得香气愈加深邃内敛,滋味醇厚饱满。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的含水量迅速提升,即使不发霉也会过度发酵。
出现闷味、酸臭味等不良气息后,也就意味着茶叶发生变质,失去了继续收藏和饮用的意义。
三年的时间,是茶叶不断提升品质的见证,也是对存茶人耐心的考验。
要想长期储存白茶,密封袋或马口铁罐的简单装备显然不够,时间一长依旧存在跑气变质的风险。
无论是饼茶还是散茶,都离不开铝箔袋、塑料袋、厚纸箱的三层防护体系。
每一层都密封完善后,再离墙离地储存,环境保持阴凉干燥无异味。
这样一来,才能达到越陈越香醇的存茶目的,也使得优质白茶的价值进一步提升。
《5》
不发霉只是存茶的基本原则,并不等同于茶叶能一直保持最佳品质。
为了能收获到最纯正的自然本味,对茶叶的要求必然不能太低。
每天只是喝着寡淡无味的茶汤,自身的品尝兴趣也会渐渐消退。
收到一款茶尽快饮用,在心中留下最深刻的美好印象,方不负好茶韵味展现!
俗话说“宁吃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这个道理,茶,同样适用。喝到好茶,是让人心情愉悦的。评判一款好茶的标准离不开“形、香、色、味”四大标准;作为老茶友,基本上家里或多或少都存了好几种茶。千茶千味,有时候我们购买的好茶,经过不恰当的存放之后,就会变成“垃圾茶”。经常饮用,不仅口感上难喝受罪,还会对身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比较低调的。独有的闷黄工艺,不仅使茶叶呈现出外观金黄色泽,也造就了黄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口感!茶汤呈杏色,茶口感甘甜醇厚,叶底鲜活嫩黄明亮。黄茶属于低调中有内涵奢华,2022年黄茶君山银针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几天云朵写了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知识科普,很多
泡茶是个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从选水、煮水、水温、选器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的味道造成影响。如果你泡出的茶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继续往下看看吧。作家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一位普通女员工因茶泡得不好被领导骂,难过得准备辞职。正在这时,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这位女员工被
在茶圈素来流传着一些行话,诸如“新茶怕闷,老茶要醒”、“绿茶闷着喝,鲜爽喝不到”等,相信茶友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说法其实透露的是泡茶时的两种技法——“透”和“闷”,说白了就是指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要不要揭盖?这小小的一个细节,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容小觑。透:指在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通过不加盖(盖碗或紫砂壶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和讲究。你知道泡茶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吗?很多人至今还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些老茶客的泡茶过程,你会发现他们对泡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口感。今天我就来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