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5-02-24 13:04:50
最近有句话很火热,“你以为我在第一层,其实我在第五层”;
虽然是玩笑话,但是很有道理,证明一个人低调内敛沉稳,不把自己所有的底牌全亮出来,做有准备的事情,有条不紊自然更容易成功。
喝茶,也一样;
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通过喝茶也可以观察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人喝茶的八大境界,来跟着小云朵一起看看你到哪一层了吧!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自古以来就是上佳饮品,从神农氏开始流传,到了鲁周公推广,广为人知。
无数文人墨客,写下关于茶的故事,品茶也被称为风月雅事。
《多病逢迎少,闲居又一年。药看辰日合,茶过卯时煎。》
张籍的《夏日闲居》清楚的描述了茶与养生,主人公对时间的敏感以及他对健康的关注。
《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唐代诗人皎然喝茶,不仅描述了茶叶的口感似甘露琼浆,还展现了茶叶提神醒脑的作用。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茶事天下事,茶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中盛行,自己酿酒,春水来煮茶,其实古人煮茶之水多种多样,泉水,露水,春水,雪水皆可煮茶。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
茶与水自古以来相互相关,泡茶之水山泉之水为上品,诗人山泉煮茶,悠然自乐,更是想把茶分享与同时爱茶之人。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客人深夜到访,以茶当酒,炭火红泥小炉煮茶,品味自然,率性豁达。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幽幽茶香,香叶嫩芽,无数诗人墨客,僧家都离不开茶;禅茶文化精神是“正、清、和、雅”。修身养性,品茶也是品味自己与人生。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只有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感受到茶与人文自然之间的境界;从开始的解渴,到后续的心境变化,在茶水中思考,感悟“天性自然”,领悟“茶道,天道,人道”。
有人说喝茶,如品味人生,入口微苦那是人生的磨炼,回味甘甜,最后回归于平淡。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所以,爱茶人,从今天开始好好生活吧!
俗话说“宁吃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这个道理,茶,同样适用。喝到好茶,是让人心情愉悦的。评判一款好茶的标准离不开“形、香、色、味”四大标准;作为老茶友,基本上家里或多或少都存了好几种茶。千茶千味,有时候我们购买的好茶,经过不恰当的存放之后,就会变成“垃圾茶”。经常饮用,不仅口感上难喝受罪,还会对身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比较低调的。独有的闷黄工艺,不仅使茶叶呈现出外观金黄色泽,也造就了黄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口感!茶汤呈杏色,茶口感甘甜醇厚,叶底鲜活嫩黄明亮。黄茶属于低调中有内涵奢华,2022年黄茶君山银针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几天云朵写了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知识科普,很多
泡茶是个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从选水、煮水、水温、选器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的味道造成影响。如果你泡出的茶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继续往下看看吧。作家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一位普通女员工因茶泡得不好被领导骂,难过得准备辞职。正在这时,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这位女员工被
在茶圈素来流传着一些行话,诸如“新茶怕闷,老茶要醒”、“绿茶闷着喝,鲜爽喝不到”等,相信茶友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说法其实透露的是泡茶时的两种技法——“透”和“闷”,说白了就是指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要不要揭盖?这小小的一个细节,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容小觑。透:指在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通过不加盖(盖碗或紫砂壶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和讲究。你知道泡茶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吗?很多人至今还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些老茶客的泡茶过程,你会发现他们对泡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口感。今天我就来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