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人浏览 2025-03-01 04:04:22
《1》
早晨开车驶出小区,不经意瞥见物业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着为门口的几棵树挂上小彩灯。
忘记是几天之前,每个角落都已悄然装饰上了鲜艳的红旗和红灯笼,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忽然间想起,今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这天过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即将走向尾声,而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已在不远处招手。
除了特别冷的那段时间,天气预报中白天的温度依旧保持在二十多度。
大家都说,这次过了一个暖冬。
尽管不必再像往常那样穿得特别厚重,但冬日的干燥气候却从未有过丝毫改变。
每天,如果不坐在茶桌前泡上几回茶,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
一直以来常喝的几款白茶,也成为了这段时间里,忙碌生活中熟悉而温暖的陪伴。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圆满结束,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更是对未来新生活的迎接。
因此,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喝茶也少不了些许小小的隆重与讲究。
于是特意拿出了新觅得的郎红盖碗,为自己泡了一杯六年陈的白牡丹。
在这样的时节里,喝茶有什么讲究不能不注意?今天就伴着好茶与好器,为大家细细道来。
《2》
大寒喝茶,只能以温润为主?
茶圈里,有这样一句定律曾经广泛流传:
“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
提到冬季茶饮,正山小种与金骏眉这两类红茶,往往是许多年长茶友的首选。
回溯往昔,茶市上的选择不像如今这般丰富多样,那时形成的“冬红夏绿”饮茶习惯,也在茶友们的心里留下了根。
如果严格按照开头那条四季喝茶的定律,冬天是不是只能喝红茶?
诚然,冬季气候寒冷,饮食注重温润滋补正顺时。
但要喝什么茶完全是个人选择,只要茶叶品质够优秀,不同的风味表现,能为冬日饮茶增添更多乐趣。
随着这些年白茶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再加上香气和滋味的不断转化,不少人在冬季迷上了甘润醇厚的老白茶。
作为微发酵茶,白茶与红茶一样拥有温和的茶性。
其中茶氨酸、黄酮类物质等多重营养成分,更具有天然的养生功效。
也有茶友问起过,自己的肠胃功能比较弱,冬天又想喝一些清新爽口的茶解腻提神怎么办?
如果担心绿茶中较多的茶多酚对身体造成刺激,那么不杀青的春白茶新茶,正能满足需求。
春季还未完全回暖的气候特征,使得白毫银针、白牡丹与春寿眉有浓密白毫提供御寒作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氨酸。
从去年上市后存到现在,储存时间接近一年,茶多酚的含量有所下降,而清新鲜爽感依旧不减。
随着物质的不断转化,冲泡后的茶汤更显润泽,入口如米汤般细腻顺滑。
喝茶,不必太局限自我,泡上一杯清爽与温润兼备的春白茶,在当下也能品味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
《3》
煮茶时间别太久,水沸即关火。
和朋友聊天时发现,或许是对温暖的向往,冬天总是特别容易感到困倦。
哪怕外界都说,这次的冬天是个暖冬,但早晚的温差还是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凉意。
正是这样的气候特点,使得不少人养成了早晨起床后先煮一壶老白茶的习惯。
洗漱完毕后喝上一口热腾腾的茶汤,不仅暖身驱寒,还为新的一天注入满满的活力。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千万不能忽视,煮老白茶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旦煮得过久,茶汤就会变得又浓又苦,对品茶享受和身体健康都没有任何好处。
对于煮茶时间的把控,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相对稳妥的沸水煮茶法。
往壶内注入300-400毫升的清水,加热至水面开始冒泡,再投入2克左右的干茶。
投茶结束后千万别急着离开,受到高温的持续影响,茶味物质源源不断向外析出,稍不注意就容易煮过头。
通常在一分钟之内,茶汤就能再次沸腾,呈现出赤金色或浅琥珀色的色泽。
这时就是关火的最佳时机,等壶内完全恢复平静后,就可以倒出品尝。
如果还不急着喝,又担心冬天天气冷,水温下降速度快,可以把电炉调到最小火力保温。
或是更方便一些,准备一只容量较大的公道杯,将壶内茶汤全部倒入,底下搭配一个保温杯垫。
这样一来,在任何时候都能喝上温热香醇的茶汤,又不用担心滋味过浓。
当然,早晨煮的茶尽量不要留到晚上,尽快喝完,以确保每一口茶汤都能保持最佳的新鲜度和风味。
《4》
好茶提倡清饮,不与其他材料混搭。
到了大寒这天,网上的美食博主也纷纷抓住时机,推出了许多养生茶食谱。
除了常规的花茶搭配,还不乏陈皮当归老白茶、红枣生姜老白茶等“跨界联名”。
每一项听起来,都颇有“药食同源”的意味。
但所有东西混在一起,特别是生姜的浓烈气味,煮出来的茶汤真的好喝吗?
更何况,这些材料中的每一种,单独拎出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营养价值和功效。
可全部一壶同煮,是否会出现相互作用、产生冲突,也很难说。
不是所有的相加,都能发挥出大于二的效果。
正如冬日熬煮的一锅鸡汤,一旦加入石橄榄、羊肚菌等其它材料,汤中能明显喝出各自的味道。
如果只是简单调味,更能品尝出原有的鲜美。
从最基本的品尝角度来说,白茶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体验。
各种食材、滋补药材的加入,掩盖了老白茶原有的花香、药香、稻谷香、粽叶香等香气,滋味层次与丰富口感也不再明显。
价值极高的老白茶,此时只能作为基底留下淡淡的茶味,显然是对家中好茶的一种浪费。
因此,在尝试网上流传的养生茶食谱时,还是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
茶叶与其他材料的搭配,更建议大家分开煮饮,以充分体验各自的独特风味和营养效果。
《5》
寒尽春生,远在高山之上的茶树,也期待着新的一年。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茶树不断地累积能量,等候春季的到来,在枝头生长出小小的嫩芽。
而后,茶叶被采摘制作、装箱上市,来到每个茶友的面前。
抿了一口杯中的茶汤,对未来心生向往。
俗话说“宁吃甜桃一个,不吃烂杏一筐”。这个道理,茶,同样适用。喝到好茶,是让人心情愉悦的。评判一款好茶的标准离不开“形、香、色、味”四大标准;作为老茶友,基本上家里或多或少都存了好几种茶。千茶千味,有时候我们购买的好茶,经过不恰当的存放之后,就会变成“垃圾茶”。经常饮用,不仅口感上难喝受罪,还会对身
黄茶是六大茶类中比较低调的。独有的闷黄工艺,不仅使茶叶呈现出外观金黄色泽,也造就了黄茶不同于其他茶类的独特口感!茶汤呈杏色,茶口感甘甜醇厚,叶底鲜活嫩黄明亮。黄茶属于低调中有内涵奢华,2022年黄茶君山银针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几天云朵写了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知识科普,很多
泡茶是个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法。从选水、煮水、水温、选器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的味道造成影响。如果你泡出的茶总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就继续往下看看吧。作家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一位普通女员工因茶泡得不好被领导骂,难过得准备辞职。正在这时,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这位女员工被
在茶圈素来流传着一些行话,诸如“新茶怕闷,老茶要醒”、“绿茶闷着喝,鲜爽喝不到”等,相信茶友们都耳熟能详。这些说法其实透露的是泡茶时的两种技法——“透”和“闷”,说白了就是指在茶叶冲泡过程中要不要揭盖?这小小的一个细节,对茶汤滋味的影响不容小觑。透:指在用盖碗或紫砂壶泡茶时,通过不加盖(盖碗或紫砂壶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特有的习俗和讲究。你知道泡茶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学问在里面吗?很多人至今还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些老茶客的泡茶过程,你会发现他们对泡茶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口感。今天我就来跟